澎湃新闻网和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刘中民教授对中东形势看法
发布时间: 2016-01-26 浏览次数: 150

201612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联合召开了2016年国际形势前瞻与中国角色”研讨会,350普京集团新网站所长刘中民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中东地区形势的回顾与前瞻”主题发言。126日,澎湃新闻网和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了刘中民教授对中东形势的看法,全文如下:

2016,中国和世界会怎样?

中国外交2015年在多个方面展现出积极主动的姿态,“这并非挑衅别人,而是注重塑造环境,预防危机,以免在危机已经发生后再去被动应对”。

123日,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教授刘万侠在上海参加“2016:国际形势前瞻与中国角色研讨会”期间,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在研判2016年的国际形势时,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认为,“危机多,但是可以控制——这就是世界的新常态。”

上述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主办、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协办。

中国外交更加积极有为

倡导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积极参与伊核问题谈判,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贡献中国方案、中国行动…… 2015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不时展现其积极主动、奋发有为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刘万侠表示,改革开放之后初期,面对国际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外交指导虽然进行了较大调整,但在很多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往往给人一种被动应对的印象。“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延伸,中国外交需要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为国家利益延伸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达巍说,习主席执政后,外交风格变得更为奋发有为、积极主动。

在对美国外交方面,达巍认为中国方面也变得更为主动,开始更多地主动“出招”,下“先手棋”,主动地把处理国际关系的新理念、新议程抛出去,并且努力推动,使美国接受和认同,从而争取我们在中美关系中的主导权。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

中美关系不确定性会上升但大局稳定

展望2016年的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认为,将继续2015年的格局,“又合作,又竞争,又有共同利益,又有博弈”。他说,2016年的中美关系虽会有一点颠簸,但大局还是稳定的。

达巍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美,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恐怖主义出现的变化,使中美关系暂时保持稳定。但2017年美国总统换马后中美之间的不确定性会上升,而2016年则“有机会维持比去年更稳定的局面”,并存在建立双方中长期战略稳定框架的机会,需要好好把握,以应对明年的变化。

人民大学的李庆四教授也认为中美双方的直接利益冲突仍在可控范围,并非注定迎头相撞。奥巴马政府不仅没有遏制住中国,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总体上已占上风。

朝鲜核试验还会继续吗?

朝鲜2016年之初举行第四次核试验,引起国际社会强烈震动。上海社科院国关所所长刘鸣在会上分析了朝鲜核试验后的形势,他认为关键还是在美、朝两国。

刘鸣表示,奥巴马政府已临近执政末期,对朝政策没有时间再做重大调整,而奥巴马相信目前的“战略忍耐”策略终将产生效果。在此前提下,美国会采取除军事以外的最大压力措施,孤立、遏制朝鲜。

而朝鲜方面推进核武器发展的力度,以及是否会进行下一次核试验,则取决于国际和国内的其他变量,比如国际社会对朝鲜的制裁力度,大国关系的变化,朝鲜自身进行核试验的资金是否充足等。

中东的四个核心问题

2015年的中东局势动荡与混乱依旧,甚至其程度和烈度都远超以往。但是,2015年的中东形势也呈现出了乱中有治的迹象。

350普京集团新网站所长刘中民对2015年的中东形势做了如上回顾,他认为2016年,阿拉伯国家转型、地区格局调整、域内外大国博弈、“伊斯兰国”组织的威胁及其外溢仍将是影响中东局势的核心问题。

刚刚完美收官的习近平主席对沙特、埃及、伊朗三国的访问,是中国中东外交新时期的开篇之作。上海社科院国关所研究员余建华认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承前启后的全方位外交,以及中国作为成长中的全球性负责任大国在中东的外交转向,是塑形中国的中东外交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此外,余建华还强调了伊朗与埃及在中国中东外交中的重要性。他表示,目前要加强对伊朗外交的重视与投入,也应将伊朗纳入我国南亚与中亚外交统筹中。而埃及则是新时期中国特色中东大国外交的主要支点与重点国,中国绝对需要持之以恒的对埃外交,既要重视还要做好。

俄罗斯与欧盟: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所长冯玉军认为,俄罗斯面临的内外挑战日趋严峻,受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和自身软硬实力同步衰退的影响,其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呈现颓势。

冯玉军称,近年来俄罗斯国际战略观的变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出现了明显落差,这成为影响俄罗斯采取正确战略决策的重要诱因。俄罗斯要实现强国复兴战略的重要前提,就是准确判断国际发展大势。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叶江研究员细述了20152016年欧洲面临的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和恐怖威胁以及英国“脱欧公投”的问题。他认为前两个问题的应该不会继续恶化,英国的“脱欧”前景目前还扑朔迷离,英国是去是留,目前还难下定论。

而欧洲灰暗的前景中也隐约出现一抹亮色。欧元兑换美元的汇率贬值、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维持低位、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三个因素极有可能使2016年的欧洲经济可能走出低谷,实现复兴。

对于2016年的国际形势,总体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黄仁伟在会议的最后表示,中国经济形势是决定世界各国在新一年里与中国关系的一个大前提。他还提出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应早做准备,“计划做得早一点”或可将之消弭于无形。

来源:澎湃新闻

专家学者会聚上海聚焦2016年国际形势前瞻与中国角色

2016123日,“2016:国际形势前瞻与中国角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召开。全国人大外委会委员、中央外办原副主任陈小工出席会议并作“关于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的主题演讲。

陈小工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新概念。2013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局之年,2014年是布局之年,2015年是全面推进之年。他认为,经过三年的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出了四大特点:第一,非常重视外交理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阐述了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二是提出了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三是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四是坚持正确义利观;五是丰富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六是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第二,外交坚定不移地为国内建设服务。第三,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第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出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他认为,中国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原因在于:其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其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正逐渐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靠拢。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出席此次论坛并作“共建命运共同体:愿景与现实”的主题演讲。

于洪君在演讲中认为,“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新一届领导人对当代国际关系的清晰认识,为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事务树立了一面良好的旗帜。他认为,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体现在:第一,大国关系间结构性矛盾深刻。第二,大国与发展中国家间矛盾频发。第三,发展中国家间矛盾冲突激烈。为此他提出六点建议:第一,继续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第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第三,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热点冲突问题的解决。第四,推动南南合作进程。第五,稳定周边关系。第六,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致开幕辞,并就2016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可能面临的危机与风险提出了思考。

黄仁伟谈到,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首先还是要立足国内,推动国内经济的改革与增长。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要对周边地区可能发生的危机作出估计,防患于未然。

论坛上,与会学者就“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走向”、“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与中日关系发展态势”、“欧洲、中东危机与风险蔓延的趋势”、“俄罗斯、南亚与中国G-20外交”以及“东南亚国家等地政局变动与南海争议发展”等议题充分表达了各自看法。

在谈到中美关系走向时,中国社科院美国所陶文钊研究员认为,2015年的中美关系大局将会延续,美国对华大方向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中国现代国研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达巍研究员认为,鉴于美国大选辩论中国话题尚未成为焦点、中美网络问题热度有所下降,2016年将是缓和中美关系的机遇之年,他建议中国应积极谋划,避免处于战略被动。

在谈到东北亚局势时,上海社科院国关所所长刘鸣研究员分析了朝鲜第四次核实试后的各国反应,并建议中国应对后续事态作出充分估计。

在谈到2016年的欧洲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叶江研究员认为欧洲要继续承受恐怖主义和难民问题、乌克兰危机、英国脱欧公投等事件的影响,不过随着欧洲经济的回暖,其前景不至于太悲观。

在谈到中东局势时,上海社科院国关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余建华研究员认为,中东当前存在四大特点,即复杂性、动荡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350普京集团新网站所长刘中民教授也认为,2016年中东的转型前景依旧不明朗,地区格局及秩序建设依旧困难重重,此外ISIS也将对全球治理造成极大的威胁。

在谈到俄罗斯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所长冯玉军研究员认为,经济困难加上缺少战略审慎与战略规划,俄罗斯的前景依旧不明朗。

2016年中国将主场举办G20峰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张海冰研究员认为,此次峰会中国将确立两大主题,即增长与发展。如何创新增长、开放增长、改革增长以及如何同新近通过的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相结合将是峰会讨论的焦点。

在谈到中国的南亚周边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赵干城研究员认为,虽然南亚周边形势总体平稳,但突破不大。他认为,中国在南亚存在三大难点,一是如何维护地区稳定,二是如何加强边境合作,三是如何严防恐怖主义的扩散。他建议,中国需要站在全球战略新平衡的高度,审慎经略南亚。

在谈到东南亚局势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认为,伴随东盟共同体的成立及其地区认同的上升,应该抓住机遇推动东亚峰会。由于东亚峰会囊括了中、俄、美等主要大国,因此在共同规则的指导下,各大国能够相互协调,东亚峰会实质上将成为亚太秩序的均衡器。他建议,中国宜顺势优化东亚峰会政策,做到积德、行善、树威、立规、和局。

在谈到东南亚国家政局变化时,上海社科院国关所李开盛副研究员比较了缅菲越三国的政局变化的不同类型,并分析了这些变化对中国可能造成的影响。

此次论坛由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联合主办,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参与协办。

来自国防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智库的学者共约20多名代表出席研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