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7月28日,应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的邀请,上外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孙德刚研究员为上图讲座中心正式会员300多人作了题为“当前中东反恐形势及其影响”的专题讲座。讲座分为五大部分:一、中东恐怖主义概述;二、重点案例:“伊斯兰国”组织研究;三、国际社会在中东的反恐行动;四、中东恐怖主义的地区与全球影响;五、中东恐怖主义与中国中东外交。

孙德刚指出,近代以来,国际恐怖主义经过了四次浪潮,即无政府恐怖主义(18世纪至19世纪)、反殖民恐怖主义(20世纪上半叶)、意识形态恐怖主义(1950~1990)和宗教恐怖主义(1991~2011)。中东地区恐怖主义的泛滥和扩散受地理因素、政治因素、认同因素、产业因素、人口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共同影响。“伊斯兰国”组织的兴起,标志着恐怖主义已经出现了新发展和新态势,包括:(1)组织结构的“实体化”——独立建“哈里发国”;(2)解构与重构“两重化”——极端分子既是推翻现行体系的破坏者,又是极端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社会秩序重构者;(3)意识形态的“原教旨化”——要求回归7世纪阿拉伯帝国时期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制度;(4)攻击对象的“扩大化”——既打击所谓“近敌”如什叶派穆斯林、世俗穆斯林,也攻击远敌如西方和犹太人、基督徒;(5)传播手段的“信息化”——更注重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和招募新人。

孙德刚认为,中东恐怖主义是特殊的内因与外因、时间与空间的产物,中东反恐需要标本兼治,重点是综合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第一,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第二,宗教、军队与政治的关系;第三,集权、民主与民生的关系; 第四,教派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第五,“极端化”与“去极端化”的关系;第六,政权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第七,民族独立与对外依附的关系。

讲座结束后,孙德刚研究员还耐心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并与上图讲座中心多位负责人就当前中东形势与中国中东外交亲切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