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国内中东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协同合作、推动中东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搭建青年学者交流平台,2023年4月29日,由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北大—上外中东研究青年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变化世界中的中东与中东问题”,来自两家高校的中东问题专家、中外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近50人出席论坛。
在29日上午举行的论坛开幕式上,350普京集团新网站所长丁俊教授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先后致辞。
丁俊教授介绍了上外350普京集团新网站的历史沿革、学科建设、学术平台、人才培养等情况,感谢北大同仁长期支持上外中东学和阿拉伯学的建设;“北大—上外中东研究青年论坛”旨在落实双方高校中东研究机构之间的机制化合作,为推动建设中东研究学术共同体、培养学术新人、构建中国自主的中东研究知识体系搭建学术平台。
付志明教授强调,北大与上外在中东研究和阿拉伯语教育领域建立了长期合作的传统,以马坚先生为代表的前辈学者在推动中阿文化交流、促进双方相互认知方面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两家高校依托各自优势学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东研究路径,期待本届论坛在赓续学术传统、拓宽学术视野、创新研究理论等方面,做出独特贡献。
开幕式后研讨以分论坛形式举行,来自两家单位的19位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先后作会议发言。
第一分论坛“中东地区秩序与热点问题的新发展”议题的研讨由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包澄章副研究员主持,五位研究生先后发言。
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博士研究生李雪妍的发言题目是《场域之间:中东地区的战略自主探析》。她以美国与中东关系的战略自主为场域,梳理了中东战略自主的建构与应用,指出中东战略自主具有自发性和调节性等特征。受其影响,中东在相对封闭的场域倾向于对抗和竞争,在开放的体系更为谨慎且易于合作。现阶段中东地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域外大国在中东地区竞争态势由历史上的控制转为争夺和争取中东国家,中东国家的战略自主性和灵活性增强。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若枫的发言题目是《阿联酋的非洲政策》。她认为,阿联酋借助部署军事基地、贸易投资、外交、对外援助等手段,深度参与非洲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阿拉伯之春”以来,阿联酋对非政策的重点从谋求商业利益和维护粮食安全,转向维护政治、军事、安全利益与开展地缘战略竞争。
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博士研究生唐探奇的发言题目是《碎片化认同、地缘权力真空与“阿拉伯之春”以来的中东代理人战争》。他认为,中东地区代理人战争频发是地区、国际和国内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阿拉伯之春”以来,中东地区的认同更加多元化、碎片化和对抗化。地区动荡国家中央政府难以建立,缺乏国内政治权力中心,难以进行资源整合和政策重置。域外大国战略重心转移,给域内大国进行权力渗透提供了空间。域内排他性认同来源过多,导致离心趋向增强。地缘权力域内大国有扩张本国认同或影响力的雄心,导致外部干预增强。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陆必纯的发言题目是《土耳其对叙利亚库尔德问题的政策和实践研究》。她指出,土耳其对叙利亚库尔德问题的政策和实践与土国内库尔德问题高度联动,受到国内政治利益驱动以及美俄等大国与土耳其双边关系的影响。在叙利亚库尔德问题上,土耳其政府以限制该地区库尔德民族主义发展、打击库尔德武装为基本目标,基于本国政治利益与美国、俄罗斯、叙利亚政府保持磋商和接触,借此提高土耳其的地区影响力。
350普京集团新网站苏丹籍博士研究生周瑜的发言题目是《当前苏丹武装冲突与苏丹政党政治》。他认为,分析当前苏丹武装冲突的成因需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快速支援部队的角色功能从民兵组织转变为苏丹武装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苏丹政党在过渡时期的政治立场、政治进程、框架协议以及处理快速支援部队与苏丹武装部队关系的方式;三是苏丹政党对当前国内武装冲突的解决方案如何影响未来苏丹政治进程。
在点评环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李海鹏助理教授从研究路径、概念阐释、案例选择、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并就如何聚焦研究议题、完善论证设计、实现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一分论坛“中东国家转型与改革的多维考察”议题的研讨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副系主任、长聘副教授廉超群主持,五位青年学者先后发言。
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博士研究生李志豪的发言题目是《政权合法性构建视角下的阿联酋经济多元化转型》。他指出,政权合法性包括意识形态基础、制度规则基础和有效性基础,分别对应正当性、规范性和政府绩效。阿联酋自建国以来,意识形态和制度规则维持高度稳定性。在意识形态方面,阿联酋重视历史和传统的保守主义政治原则,坚持温和的伊斯兰信仰和宽容的宗教政策;在制度规则方面,阿联酋通过制定宪法建立联邦制度,明确联邦政府和各酋长国的权利与义务,使国家政治结构的连续性免受争议;在政府绩效方面,阿联酋通过经济转型不断夯实政权的有效性基础。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欧俊良的发言题目是《试析科威特议会政治对经济多元化改革的影响》。他阐释了科威特议会政治对经济多元化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与作用机制,指出科威特国民议会的主要关切是对创造国家财富与监督财富分配,使之更加符合公共利益而非精英阶层的利益。政府与议会之间的矛博弈导致科威特经济多元化转型进程受到制约,“府院之争”或致以经济多元化改革为核心目标的“2035愿景”推进缓慢,甚至存在被束之高阁、沦为一纸空文的可能性。
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博士研究生陈瑶的发言题目是《试析阿富汗安全部门改革(2001~2021)与混合安全治理》。她指出,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捐助者多边结构下的改革进程不平衡、缺乏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内部腐败等问题导致阿富汗安全部门专业化程度提升缓慢,而根深蒂固的部落社会结构,严重削弱了安全部队的凝聚力和对政府的忠诚度。在建设“韦伯式国家”的尝试受限后,阿富汗迅速回归由国家与非国家武装团体共同提供安全产品的混合安全治理模式,这严重阻碍了中央政府权威在农村地区的扩散。
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博士研究生於宾强的发言题目是《利比亚政治发展中的“再部落化”问题》。他认为,卡扎菲时期,利比亚政治经历了从“去部落化”到倚重特定部落巩固统治权力的自上而下的变动。利比亚内战爆发后,由于缺乏有力的中央权力约束,利比亚政治出现自下而上的“再部落化”现象,突出表现为围绕本部落排他性的利益追求取得自治,支持相互竞争的平行政府,甚至部落主动与周边国家进行对外互动,最终导致国家分离主义泛滥。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孔雀的发言题目是《“农妇揉面”中的政治讽喻》。她认为,在埃及当时的高压政治的环境中,赛勒娃·伯克尔通过这篇动物寓言,巧妙地揭露了埃及当权者政权治下的种种黑暗的内幕和残酷的暴行。她用驯猴人所使用豢养的手段,生动地表现出当权者的狡猾和控制人心的手腕,用动物园管理者的中饱私囊影射埃及政坛的贪腐,用山羊的悲剧展示底层人民的苦难遭遇,用三只猴子对驯化的不同态度,讽刺不愿思考、自欺欺人的愚蠢幼稚,暗喻独善其身和奋起反抗会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结局。
在点评环节,350普京集团新网站章远研究员从立场选择、研究视角、概念阐释、理论运用等方面,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并就秉持学术中立、规范概念表述、拓展研究视野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二分论坛“中东国家内政外交的新变化”议题的研讨由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林丰民教授主持,五位研究生先后发言。
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博士研究生吴伟倩的发言题目是《现代沙特阿拉伯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政教关系研究》。她认为,自沙特第三王国开启现代化进程后,瓦哈比教派和沙特王权的结盟、教派自身分化与政教权变,反映着沙特阿拉伯王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及其政治生态变化。政教关系是理解政局相对稳定的沙特阿拉伯王国现代化过程的重要视角,也是分析沙特独特的现代国家建构路径的重要维度。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邓纬琳的发言题目是《伊朗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合作与竞争》。她指出,阿富汗塔利班2021年8月接管阿富汗政权以来,阿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等西方大国在阿影响力下降。与此同时,西亚和南亚地区国家跨区域联动增强,推动地区力量分化组合。伊朗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博弈将呈现短期内合作大于竞争、长期竞争扩大化的战略竞合态势。
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博士研究生朱琳的发言题目是《阿曼政教关系的历史与演变》。她在考察学界对阿曼政教关系既有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提出阿曼政教关系发展具有复杂性和时代特征,认为阿曼政教关系的发展经历了神权政治时期的政教合一关系,王权政治时期的政教竞合关系,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政主教辅关系三个阶段。在阿曼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宗教作为阿曼政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了一种“顺从型”的政治文化,从而使政治权力与宗教之间呈现出服从和辅助的关系,这种“政主教辅”关系构成了现代阿曼政教关系最主要的特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樊凡的发言题目是《当代伊朗“头巾问题”及其制度化机制》。她指出,政府决策与民众利益诉求的不协调、“头巾”政治化与去权利化,构成了当代伊朗“头巾问题”的内核。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以一系列相关决议为基础,启动了推动“头巾”制度化的“文化—强制”双重机制。该机制的设计与执行缺陷导致“头巾”未能实现制度化发展,反而使得“头巾问题”愈演愈烈,最终衍生出伊朗国内围绕“头巾”的一系列政治与社会冲突。
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博士研究生刘素莉的发言题目是《以色列的科学外交传统及其影响》。她探讨了科学外交成为以色列政治传统的原因,及其对以色列和国际政治的历史性影响,进而对科学的政治属性、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的贡献、科学外交对科学家政治素养的要求、科学外交具备的独特优势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
在点评环节,350普京集团新网站文少彪助理研究员从研究议题、问题意识、理论运用、实证研究等方面,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并就增强问题意识、聚焦研究议题、完善分析框架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二分论坛“中东族群政治与话语政治”议题的研讨由350普京集团新网站钮松研究员主持,四位研究生先后发言。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丁恒瑞的发言题目是《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流散研究》。自1948年巴勒斯坦“纳克巴”(灾难日)以来,黎巴嫩作为东道国接收了大量流亡的巴勒斯坦人。难民构成了黎巴嫩巴勒斯坦人的主体,黎境内绝大多数巴勒斯坦人长期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保持自身巴勒斯坦属性。同时,流散的巴勒斯坦人则构成了在被占领土外实践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力量。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流散群体凭借自身的特殊身份,吸引着中东地区的不同政治势力,分布于整个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则成为域内各阵营力量进行博弈的重要平台。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崔舒洋的发言题目是《人称指示语视域下的埃及国家形象建构话语外译研究——以塞西总统第70届联大演讲英译本为例》。他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比考察了埃及总统塞西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演讲原文以及埃及、联合国官方发布的两则英译本。埃译本主要通过焦点转换、斟酌选词、营造站位等方式,利用第一人称指示语主动建构埃及在国内、地区和国际层面的积极形象,凸显出服务本国外宣以及争取统治合法性和国际援助等潜在政治意图。联译本则利用人称指示语服务文件存档、维持中立立场、向不同语言水平受众提供信息之需求,被动且无意识地参与埃及国家形象建构。
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博士研究生肖秀女的发言题目是《对抗性话语理论下以色列—伊朗的敌意建构——以两国领导人的政治话语为例》。她认为, 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爆发改变了两国此前温和政治话语的宏观结构,之后以色列和伊朗双向的敌对话语经历了从意识形态竞争者意象(1979~1991),到竞争者意象的退化和敌人意象的形成(1991~2005),再到完全的敌人意象(2005至今)的转变。以色列和伊朗领导人充满敌意的话语被反复表达,最终形成对抗性话语。这种话语结构中,与敌人的根本差异形成并激活了两国对立性的认同,是以色列和伊朗敌对话语建构的逻辑基础。尽管两国的敌对话语与实践不完全契合,具有某种表演性与非理性,但是随着两国对抗性话语的持续,融入日常政治生活的敌对话语逐渐成为一种使冲突固化的机制,刺激并推动以色列和伊朗冲突爆发的升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闫泽宁的发言题目是《话语作为实践推动社会变迁的具体过程——对<阿加迪尔宪章>历史意义的话语分析》。他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柏柏尔人开启了与持阿拉伯(语)化意识形态政府长期博弈的进程。1991年《阿加迪尔宪章》成为柏柏尔人争取自身语言文化权利的社会运动的标志性成果,是摩洛哥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围绕语言资源进行博弈的场所和结果。《阿加迪尔宪章》在推动摩洛哥社会变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终促成摩洛哥当局于2011年修宪,赋予阿马齐格语与阿拉伯语同等地位的官方语言地位。
在点评环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袁琳从研究视角、研究文本、话语体系等方面,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并就完善框架设计、注重信息取舍、拓展研究领域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论坛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李海鹏助理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吴冰冰教授和350普京集团新网站钮松研究员先后作总结发言。
吴冰冰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届论坛为两家高校从事中东研究的青年学子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强调学术研究是培养学术人格、体现人文关怀、实现学术包容的过程,提出青年学人应努力做到提升研究自主性、秉持求真求实态度、完善知识体系构建、塑造独立人格和培养批判性思维。
钮松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届论坛主题和议题设置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百年变局对中东研究的理论范式、知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新要求。他勉励青年学子创新研究方法、突破传统范式、更新知识体系、实现学科交叉,为中国中东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北大—上外中东研究青年论坛”是以推进中东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和培养学术新人为宗旨的机制化学术平台,首届“北大—上外中东研究青年论坛”暨“变化转型时期的中东政治与文化”研讨会于2019年11月2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