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松:“巴以大规模冲突为何再度爆发”,《文汇报》
发布时间: 2023-10-08 浏览次数: 100

2023108日,上外350普京集团新网站钮松研究员在《文汇报》发表评论文章《巴以大规模冲突为何再度爆发》(见《文汇报》2023108日第7),全文如下:

巴以大规模冲突为何再度爆发

当地时间107日清晨,数百枚火箭弹由加沙地带射向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声称实施了此次名为阿克萨洪水的军事行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天宣布以色列进入战争状态

据报道,哈马斯7日发表声明称,已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5000多枚火箭弹,其武装人员已渗透至以色列南部多个城镇。双方在斯代罗特、苏法、贝埃里等多个地点发生激烈枪战。以色列军方证实,20多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越境进入以南部,并与以军发生冲突。以军表示,以色列南部多个犹太人定居点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控制,以军正在与他们进行巷战。

据以色列医疗部门7日最新消息,巴以新一轮冲突已造成1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800多人受伤。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当天则表示,以色列军队袭击加沙地带已造成198人死亡,1610人受伤。

内塔尼亚胡7日表示,这不是普通的军事行动,是战争敌人将付出前所未有的代价。以军随后空袭了加沙地带哈马斯的多个军事目标作为反击,并向加沙边境地区派遣大量部队,打击渗透进以色列境内的哈马斯武装人员。

武装人员进入以境内行动显示哈马斯有备而来

从巴以数十载复杂博弈的历史来看,特别是近年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形势来看,此轮巴以冲突的爆发是巴以双方周期性矛盾激化的最新呈现。

巴以双方近年来武装冲突大有愈演愈烈之势。20215月,巴以双方交火长达11天,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去年,巴以冲突依然呈现出不断升温的特点。今年1月以来,巴以之间的武装冲突接连不断,地区紧张局势骤然升级。1月,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发动军事行动,数名巴勒斯坦人被*死;3月,以色列军队再次在约旦河西岸发动军事行动,加沙地带武装人员则向以色列南部发射火箭弹作为反击;4月,加沙地带武装人员再次向以色列发射两枚火箭弹,未造成人员伤亡;5月,双方再次发生冲突,加沙地带武装人员多次向以色列境内发射共计上千枚火箭弹;8月,以军与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众再起冲突。由此可见,巴以之间日益频繁的武装冲突早已为此次升级版的武装冲突埋下了伏笔。

国际社会对于间或发生的巴以冲突已产生了某种疲劳之感,但此次冲突也有着明显的与以往不同之处,那便是哈马斯武装人员突破重围,进入以色列境内展开武装行动,甚至与以军展开了巷战,这对以色列的国土安全乃至社会心理都造成了重创。基于此,有以色列民众称此次哈马斯的越境武装行动为以色列的‘9·11’”。这一方面反映了哈马斯为此次行动作了充足的准备,即传统的火箭弹袭击与武装人员越境打击相结合,属于有备而来;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以色列因为长期处于对巴压倒性军事优势的地位,逐渐形成了过于自信的心态而导致百密一疏”。这些最终促成了巴以冲突的战火向以色列境内延伸,以色列方面颇有措手不及之感。

哈马斯此轮袭击有对以右翼政府叫板之意

此次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爆发的剧烈武装冲突,直接原因在于以色列右翼势力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愈加咄咄逼人的连环举措,引发了哈马斯的强烈不满。

去年12月底,内塔尼亚胡通过组建以色列史上最右政府而得以重返总理宝座。内塔尼亚胡新政府中的右翼与极右翼势力旋即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不断越过红线

此外,内塔尼亚胡政府自上台以来大力推进的司法改革也引发了以色列国内外的广泛担忧,右翼势力期望通过司法改革来扩大政府权力。围绕司法改革的博弈不仅导致以色列国内的巨大内耗,而且引发了巴勒斯坦方面的极大关注。对于巴勒斯坦方面而言,一个摆脱以色列法院制度性约束的右翼政府对于巴以关系走势而言不是好兆头。事实上,以色列法院曾因限制在约旦河西岸扩张定居点被以右翼势力猛烈批评。以色列法院也曾裁定涉及犹地亚和撒马里亚定居点管理法违宪,认为该管理法损害了当地巴勒斯坦居民的个人权利。哈马斯的此番升级版武装行动明显有着对以色列右翼政府“叫板”之意。

此次哈马斯发动对以色列的大规模武装行动的时机,也有一定的微妙之处。随着2020年《亚伯拉罕协议》后以色列与一些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全面正常化并建交,以色列与沙特的互动亦愈发公开化。当前以色列与沙特关系的升温引发哈马斯的强烈不满。今年9月下旬,以色列旅游部长前往沙特首都利雅得出席会议,成为第一位公开访问沙特的以色列内阁部长。内塔尼亚胡上月出席联合国会议期间与美国总统拜登会面时,更是声称以色列与沙特可以实现历史性和平。沙特作为两大伊斯兰圣城的所在地和巴勒斯坦利益的传统捍卫者,虽一直表示在以色列允许巴勒斯坦建国之前不会考虑沙以关系正常化,但近期沙以双方的政治互动不可避免引发哈马斯的揣测。哈马斯此次大规模对以袭击活动,显然会对微妙的沙以关系走势产生影响。

来源:文汇报

(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