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威烈、丁俊:“中阿文化交流超越‘文明冲突’”,《参考消息》
发布时间: 2018-07-06 浏览次数: 154

201876日,上外350普京集团新网站朱威烈教授和丁俊教授在《参考消息》发表评论文章《中阿文化交流超越文明冲突》(见201876日《参考消息》第11),全文如下:

中阿文化交流超越文明冲突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基础深厚。古代的陆海丝绸之路将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中阿两大文明的文化交流谱写了人类文明交往互鉴的历史佳话,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丝绸之路连通两大文明

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句至今仍在中东地区广为流传的阿拉伯古训,表达了阿拉伯人民对中华文明和中国智慧的倾慕与向往,激励着古今无数阿拉伯人来到中国。

唐、宋时期,中国与阿拉伯的交往已趋密切。据史籍记载,自唐永徽二年(651年)至贞元十四年(798年)的百余年间,大食(阿拉伯)向唐遣使多达39次。唐中后期,大批阿拉伯人来华定居,学习中国文化,不断融入中国社会。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大食国人李彦昇考取进士,成为轰动当时的新闻。唐时来华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有那时来华阿拉伯人的活动情况。唐人杜环曾留居大食多年,撰有《经行记》,详述了他所见所闻的阿拉伯民情风俗与宗教文化。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中专列《大食诸国》一卷,介绍阿拉伯地区的情况。

元代时,丝绸之路持续繁荣。中国四大发明及制瓷、纺织等技术陆续西传阿拉伯,再远传欧洲,阿拉伯科技文化与人文学科也大量传入中国,涉及天文、历算、医药、数学、建筑、军事、宗教、哲学等许多领域;元朝天文台引进的阿拉伯天文仪器有7种,元代秘书监收藏阿拉伯文献典籍多达242部。航海家汪大渊远涉重洋,穿行阿拉伯海和红海,至今日索马里、摩洛哥等地,并撰《岛夷志略》一书,记述了当时阿拉伯地区的情形。稍晚于汪大渊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到访过中国,其《伊本·白图泰游记》对中国社会民情风物有详细记述。

明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遍访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包括今阿曼、沙特、也门、索马里、埃及等阿拉伯国家,促进了中阿间的友好交往与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涌现出王岱舆、刘智等一批回族学者,致力于以儒诠经,用汉语汇通中阿文化,将宋明理学与阿拉伯哲学融会贯通,强调中阿两大文明皆为至中至正至和至平之道,将两大文明的交流互鉴引向哲学思想层面,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奠定了学理基础。

民国时期,不少中国学者继续沿着丝路赴阿拉伯世界考察访学,向当地民众、学界、教界介绍中国文化,宣传中国抗战事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坚等多批学子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在攻读阿语、伊斯兰教等课程的同时,一面向国内刊物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教的文化知识,一面在校内开设中国文化讲席,马坚还将《论语》等中国经典译成阿拉伯文在埃及出版,为中阿文明的互学互鉴实践开了先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阿友好交往与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纪元。19555月,埃及宗教事务部长率团访华,与中国文化部签订了埃中《文化合作会谈纪要》。19564月,中国政协副主席包尔汉率团访问埃及,与埃及教育部签订了中埃政府《文化合作协定》,这是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文化合作协定。此后,中国与叙利亚、伊拉克、也门等多个阿拉伯国家签订文化教育合作协议,掀开了中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中阿文化交流虽曾因文革一度受阻,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交,中阿文化交流无论在领域的广度或项目的种类和数量上都有明显的发展和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传统友好情谊和政治互信。

中阿合作论坛搭建平台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41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建立后,中阿文化交流进入了提速换挡时代。中阿合作论坛不但为促进中阿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关系发挥着引领作用,而且为中阿文化交流搭建了广阔平台,开拓了广泛的合作领域。14年来,论坛设立的多种人文交流机制有效推动了中阿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各类交流活动精彩纷呈,取得了前所未见的显著成绩。

据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统计,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双方已轮流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举办了7届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3届中国艺术节和3届阿拉伯艺术节,3届中阿新闻合作论坛,3届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自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9年举办意会中国——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创作活动,先后邀请18个阿拉伯国家的135名艺术家来华采风交流,共创作416幅艺术作品。2012年以来,中国已组派167个艺术团组计3958人次赴16个阿拉伯国家举办演出、展览和讲座等活动。

2004年以来,中国主流新闻媒体与21个阿拉伯国家的主流媒体签署了50项业务合作协议。2012年以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落地阿拉伯国家,并与多个阿拉伯国家主流广电媒体签署了中国影视剧播出协议,有10多部反映中国当代题材的影视剧陆续在一些阿拉伯国家播出。2014年以来,已译制阿拉伯语中国影视作品50余部。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展映影片300余部,阿拉伯国家在华展映影片10余部。中国中央电视台已实现在阿拉伯国家的全覆盖。2010年,中方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合作备忘录》,商定启动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已翻译出版30余种中阿文化典籍。

在教育领域,中国已在9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12所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学堂,从2004年至今,累计培养学员约7万人,组织文化活动4952场,近68万人次参与,有13336人参与汉语水平考试。中国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高校也多达50余所。在华阿拉伯留学生从2004年的1130名增加到18050名,年均增长率为26%。中国赴阿拉伯国家留学进修人数从2004年的242名增加到2016年的2433名,年均增长率为21%

同时,中阿民间交往活动也日益活跃,交往领域与范围之广、交往形式和内容之丰富均非常值得称道。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友好大会,7届中阿企业家大会,两届中阿妇女峰会,两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妇女论坛,两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旅行商大会,开展两次中阿青年友好大使项目。首届中阿城市论坛于20146月在中国泉州召开,中国已跟9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26对友城关系。尤应指出的是,20161月有10位为中阿友好交往作出贡献的阿拉伯人士在开罗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和表彰。旅游方面,已有13个阿拉伯国家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中阿宗教界的交流保持良性互动,人员互访日渐频繁。2007年以来,每年朝觐的中国穆斯林人数均在1万人以上,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出当代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民族团结和谐的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增添动力

为在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引领中阿关系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已两次发表重要讲话。一是2014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深入阐释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提出了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二是20161月习近平主席在阿盟总部演讲中再次明确指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开展共建一带一路行动,秉持的是和平、创新、引领、治理、交融的行动理念,以共同推动中阿两大民族复兴形成更多交汇。这些年来,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回应。我们在与阿方交往时都感受到,不少阿拉伯国家已在谋划将自身的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对接,一带一路也是阿方学界、媒体、智库的热门话题,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经验和中国当下的国内外政策都怀有浓厚兴趣。不久前到中国出席中阿改革发展论坛会议的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等阿拉伯国家政要对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十分熟悉,且充满期待,盼望通过更多的交流合作,与中国共襄盛举。沙拉夫在讲话时盛赞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并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等目标,是蕴含中国智慧的发展理念和治理理念,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阿拉伯国家。

就推进中阿文化交流而言,中阿共建一带一路也是宝贵的历史机遇和强大的现实动力。20161月发布的《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中,已对中阿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持续发展制定了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指出中国愿同阿拉伯国家一道,致力于促进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进一步密切中阿人文交流,加强双方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广播影视领域的合作,增进双方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中阿文化相互丰富交融,搭建中阿两大民族相知相交的桥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可见,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已成为新时代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柱。

事实证明,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短短几年中,中阿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互鉴,助力民心相通,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更趋丰富和拓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与1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双边文化合作协定新的年度执行计划,推动53个中阿部级政府文化代表团互访,组织196个文艺展演团组4604人次互访,推动105家阿拉伯文化机构与中方对应机构开展合作。

秉承丝路精神应对挑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文明交往的主旋律。以和为贵、不同的文化品质使两大文明始终能够交而不恶、交而互通、交而能合、和合共生。在穿越时空的往来中,中阿两个民族彼此真诚相待,在古丝绸之路上出入相友,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甘苦与共,在建设国家的征程上守望相助,在深化人文交流、繁荣民族文化的事业中相互借鉴。当代世界,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依然盛行,而中阿双方都愿积极致力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和合共生树立榜样。这对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和居伊斯兰世界核心地位的22个阿拉伯国家,对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阿文化交流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如双方对对方文化与文明的了解和研究都还不充分,双方都需培养更多的专家学者,社会认知赤字依然突出,文明对话内涵亟待拓展深入,双方交流的文化产品也需不断提高质量、更接地气;此外,各种极端势力仍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国际话语霸权还在鼓噪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伊斯兰威胁论伊斯兰恐惧症等,从外部干扰妨碍中阿文化的交流合作。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发展过程必然会遇到的。我们相信,只要中阿双方坚持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面向未来,精诚合作,中阿文化交流的前景一定会无比广阔。

在中阿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双方日益增强的政治互信与日趋密切的经贸合作无疑将为中阿文化交流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为“‘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中阿人民都有充分理由相信,新时代中阿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伟大实践,必将在世界文明交往史上谱写出和合共生的新乐章,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合作推进中东地区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更多智慧,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