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威烈教授荣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发布时间: 2023-10-24 浏览次数: 10


近日,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公布,上海外国语大学13项成果榜上有名。其中,朱威烈教授荣获学术贡献奖。 

获奖者:朱威烈

代表作:学思刍议--朱威烈文选

主要学术贡献:朱威烈教授倡建了中国特色中东学、构建中国中东研究话语体系,为建设中国自主知识的阿拉伯学和中东区域国别学,以及深入推进中阿文化合作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突出贡献。

朱威烈教授是我国阿拉伯语学科领军人物。他主持的上外阿语学科,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他领衔或为主参与组织成功申报了阿语、国际关系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从而推动了上外转型发展。他在上外共创办三种刊物:《阿拉伯世界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亚洲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ESCI期刊)和《中东地区发展报告》(年度)。他对待研究工作,始终秉持中国人文理念,为党和国家服务立场,主持完成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出版发表《站在远东看中东》《学思刍议》等大量专著文选、译作、教材、工具书以及中外文论文,多次获省部级学术奖项。朱教授是我国对阿拉伯、中东国家民间学术交往最突出的专家之一,先后被约旦、埃及、沙特等国学术机构聘为外籍院士和荣誉研究员,多次获埃及、海合会驻华使节委员会和沙特的表彰和奖项。他是教育部社科委综合研究学部委员,也是外交部等部门长期咨询专家。2016年,他光荣见证并参与习主席倡建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建设工作。2022年,他创办并担任名誉所长的上外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入选中国高校百强智库A+等级。2023年,他荣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以上信息来自“上外科研”)


朱威烈先生学术成就与学术精神小议

202310月,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表彰名单揭晓,上海外国语大学朱威烈先生荣获“学术贡献奖”,上海社联对朱先生“主要学术贡献”的评语是:“倡建中国特色中东学、构建中国中东研究话语体系,为建设中国自主知识的阿拉伯学和中东区域国别学,以及深入推进中阿文化合作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突出贡献。”这一表述高度概括了朱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贡献,朱先生获此殊荣,乃是实至名归。朱威烈先生执教治学已逾半个多世纪,数十年来,朱先生始终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立德树人,孜孜以求,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和咨政启民等各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朱威烈先生的学术成就

朱威烈先生的学术成就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在学术研究方面,朱先生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长期致力于开展外国语言文学、翻译学以及中东区域国别、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乃至民族宗教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兼容并蓄,融会贯通。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是朱先生最早耕耘的学术领域,除发表大量论文和著述外,还编纂了《当代阿拉伯文学词典》《简明汉阿词典》等专业工具书。以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为基础,朱先生进一步开拓中东、阿拉伯区域国别研究以及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他编著和主编的《站在远东看中东》《世界热点:中东》《中东研究管见》《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当代中东国家社会与文化》(丛书10种)《学思刍议——朱威烈文选》等都是在相关领域颇具代表性和颇有影响力的重要著述。

与此同时,朱先生还一直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翻译工作并取得卓越成就。代表性译著如《阿拉伯马格里布史》《走向深渊——阿拉伯文学专辑》《折断的翅膀——纪伯伦作品选》《近代希伯来文学简史》《回来吧,我的心》《中东艺术史·古代》《中东艺术史:从希腊入侵至伊斯兰征服》《<古兰经>选》《无身份世界的爱国主义——全球化的挑战》《十字路口》等。2015年出版的《岁月留痕:朱威烈译作选》分为文学卷、史地卷、社科艺术卷等四卷,是洋洋200多万字的鸿篇。朱先生还参与和承担了多种重要政策文献与经典著作翻译的审定以及各类重要外事活动的口译工作。由于朱先生在翻译领域的杰出建树,2010年获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4年获沙特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2023年获中国译协“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朱先生始终重视课堂教学、教材建设、论文指导等各环节工作,长期致力于拓展和深化外语学科的内涵,推动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型发展。数十年间,朱先生作为国内阿语学科带头人,组织领导阿语学科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推进阿语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并在上外建成博士点,后又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朱先生还创建、领导上外350普京集团新网站成功跻身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创办主编《阿拉伯世界研究》《亚洲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版季刊)和《中东地区发展报告》,为推动学科建设搭建起多种学术平台。进入新世纪后,朱先生积极推动整合上外校内资源,建成以区域国别为特色的国际关系博士点、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率先改变了外语类高校长期学科单一的局面,也为新时代高校创设区域国别研究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案例。

在智库建设和咨政启民方面,朱先生长期坚持对接国家需求和问题导向,关注和跟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发挥智库功能作用,积极咨政建言,引导舆论。朱先生作为党和国家有关部委长期咨询专家,参会建言和撰写的研究报告多次得到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和采纳。近年,习近平主席亲自倡议建立、亲自批示交由上外承办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朱先生是最重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在中心担任理事和专家委员会主任,为中心“做大做强”“持续做强”发挥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数十年来,朱先生还多次应邀为中央和地方有关单位做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还在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多次就中东形势、中阿关系等议题发表大量评论,频繁接受访谈,积极服务社会,引导舆论,受到各方广泛好评。

二、朱威烈先生的学术精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威烈先生学术成就的取得,与他长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术理念和学术精神密切相关。

朱先生治学,特别重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可以说,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是朱先生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之一,他一贯强调,学术研究要有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绝不可囿于一隅,盲人摸象。朱先生是这样倡导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的学术研究跨越多种学科,贯通古今,融通中外。数十年来,朱先生一直执着于倡建中国特色的中东学、阿拉伯学,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的中东研究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强调构建中国的中东学,既要参考和借鉴欧美西方的研究成果,也要参考和借鉴阿拉伯东方的研究成果,要坚持中国立场,兼取各方所长,中外融通,推陈出新,打破并超越西方传统“东方学”的窠臼,努力构建起中国自主的中东研究知识体系。

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与时偕行,是朱先生治学的又一重要理念和精神。他强调,学术研究始终要关注前沿,守正创新,绝不能安于现状,固步自封。长期以来,无论是开展学术研究,还是推进相关领域学科建设,朱先生总是关注前沿动态,把握最新趋势,坚持立于时代发展前列,努力开展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开拓性乃至引领性的研究。在做好自己研究的同时,朱先生还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中东区域国别研究鼓呼不止,勉励青年学子要“为建设我国的中东学而奋斗”。

朱先生在治学中,特别注重跨学科、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尤其强调在中东区域国别研究领域深入开展实地考察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避免人云亦云,闭门造车。中东地区是世界文明交融荟萃之地,同时也是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中的战略要地,不仅文明积淀深厚,而且各种问题错综复杂,相关研究应力求全面深入。中国的中东研究和阿拉伯研究,长期存在倚重西方文献资料的短板,许多研究缺乏实地调研和一手资料,要深入开展中东区域国别研究,就要多去研究对象地区和对象国开展调研,多交流,多交友,收集和掌握尽可能多、尽可能全的一手资料,惟其如此,才能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中东区域国别研究专家,也才能最终构建起中国特色的中东学和阿拉伯学。

在朱先生的学术精神中,还有一条至为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为国治学、以学报国”。朱先生半个多世纪的漫长执教治学生涯,始终彰显出鲜明的爱国精神,为国育才,以学报国,是他矢志不渝的初心,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爱国精神是朱先生执教治学不竭的动力之源。正是这种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才使得他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兢兢业业,一直保持着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人民教育事业,倾心而为,倾力而为,在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朱先生的突出成就和贡献不仅赢得各方赞誉,还获得多种奖励和荣誉,例如他是获国务院表彰的专家,是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等。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朱先生,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每天来到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设立的“朱威烈工作室”中忙碌着,或伏案写作,或翻卷思索,或会见中外学者,或指导青年学子,在为国治学、以学报国的道路上乐此不疲,殚精竭虑,执着而认真地传承着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学术精神。

(作者:丁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50普京集团新网站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