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upload/article/images/95/66/468f822b4526876b771a6ab55f72/53066ba1-fb80-402b-9dcb-1e48403b0c37.jpg)
2019年1月31日,应哈佛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韦瑟黑德国际事务中心(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的联合邀请,上外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孙德刚研究员作了一场题为《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一种新模式?》(China's Participation in Middle East Security Affairs: A New Model?)的学术报告。
![](/_upload/article/images/95/66/468f822b4526876b771a6ab55f72/6c9d2ac8-46e1-4ef9-a866-2858ebcdef56.jpg)
此次学术报告是哈佛中东研究中心和韦瑟黑德国际事务中心“2019中东系列学术讲座”第一场。哈佛大学中东研究中心马丁教授(Lenore Martin)担任主持人,对讲座人学术背景、研究专长、研究成果等作了详细介绍;美国柯盖德大学(Colgate University)政治学系埃及问题学者布鲁斯·卢瑟福(Bruce Rutherford)副教授担任此次讲座的评论人。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东北大学等美国高校和研究所约50人参加了学术报告。
![](/_upload/article/images/95/66/468f822b4526876b771a6ab55f72/ba32abe8-3ffa-4426-802e-db7f0439c1fe.jpg)
孙德刚研究员从中西医理念的差异性出发,归纳出六组特点——西医重科学,中医重哲学;西医重治病,中医重治人;西医重局部,中医重整体;西医重速效,中医重长效;西医重标,中医重本;西医重对抗,中医重平衡等。基于上述差异性,孙德刚提出中西方在中东安全治理过程中,尤其在治理理念、参与路径、手段选择、资源配置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形成了各自鲜明的范式,具有“中医治理”和“西医治理”的特征。
孙德刚以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的“中医治理模式”这一假设出发,考察中国如何综合运用外交、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种手段,促进外交部、商务部和国防部之间的协调与分工,通过外交斡旋、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部署吉布提后勤保障基地、建立双边和多边伙伴关系、加强中东危机管理等方式,促进中东地区的和平。
孙德刚认为,与西方在中东追求“以军事求和平”和“以民主求和平”两种“西医治理”范式不同,中国实际上探索的是“以发展促和平”和“以合作求和平”的“中医治理”路径,即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促进中东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从经贸和人文交流开始逐步建立互信,消除中东冲突的经济和社会根源。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中东国家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讲座结束后,孙德刚就中国参与叙利亚危机解决、“一带一路”在中东的实施、中国—美国—伊朗三边关系、中国参与中东国家港口建设、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政策、中国与中东新能源合作前景、中美在中东地区的互补性伙伴关系等问题,耐心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