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环球年终特刊》聚焦“中东北非乱局”,用两个版面刊登了对我校350普京集团新网站朱威烈教授等的专访,相关内容如下(详见2011年12月30日《新民晚报》A38-A39版):
来源:《新民晚报》
面临变革压力 民众不满现状推动社会转型
美国战略收缩 外部压力减缓凸显内部矛盾
问:今年中东北非地区动荡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因素有哪些?
朱威烈(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名誉所长):去年12月突尼斯的社会动荡,迅速波及除卡塔尔、阿联酋之外的所有阿拉伯国家,至今已整整一年,其间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已发生政权更迭,也门和叙利亚政局还仍有冲突。
对中东北非地区而言,这是二战结束数十年来,在以1952年埃及纳赛尔领导的推翻法鲁克王朝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以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为标志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之后,发生的第三次具有广泛影响的地区性运动。
内在原因:首先是这些长期处于地区热点和大国纷争环境中的阿拉伯国家,自身存在着错综复杂且积重难返的矛盾。
在政治领域,这些国家的体制均已趋于僵化,比如明明是共和制国家,实际上却明显带有个人专权、家族世袭的特点。
在经济方面,这些国家缺乏明确的改革发展思路与举措,国家财富大多被总统及其家属和亲信组成的权势集团所攫取,致使贫富差距悬殊。
在社会领域,这些国家法治建设迟滞乏力,社会不公现象严重,贪污腐化盛行,加上多年来出生率、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造成社会矛盾尖锐。
在文化方面,这些国家一方面虽仍受到宗教极端主义的危害,另一方面主张公正、宽容、温和的伊斯兰中间主义也正方兴未艾。
外部原因:首先,中东是世界大发展大变革潮流的组成部分,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国际体系的深刻转型,都影响了中东北非国家的外部环境。
其次,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美正式启动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步骤,这种战略收缩态势虽未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善美国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但外部压力的相对减缓,明显地将阿拉伯国家长期积压的内部矛盾凸显并爆发出来。
再次,“大中东民主计划”的作用不容忽视。美国多年来对中东北非国家的文化、教育输出,持续不断地宣传西方价值观,对阿拉伯国家民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等都具有明显影响。
最后,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和手机成为组织和发动大规模群众运动的重要工具。其中西方主流媒体和半岛电视台等更是重要的推波助澜力量。
目标相似 一致要求政府下台
国情不同 后续发展方向未明
问:中东北非多国接连发生政局动荡,政权更迭,它们之间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之处?
朱威烈:共同点一,都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各国民众示威游行打出的口号,大都直接指向本国领导人,要求其下台,如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等国都是如此。民众不满的是生活中的高失业率、高通胀、财富两极分化和统治者家族的长期专权,反对的是腐败、专制、僵化体制、老迈政治等。这种把发展民主与改善民生作为共同诉求的现象,反映了阿拉伯国家民众通过改革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强烈愿望。
共同点二,起始阶段都采取了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方式。游行示威没有明确的政党和领导人物出面组织、领导,事先也没有具体的计划和部署。群众运动的目的都是要在政权更迭的基础上,通过立宪、修宪、议会选举和大选,开展国家的制度化建设。
共同点三:伊斯兰宗教势力通过逐步介入和参与,正成为运动的重要主导力量。在阿拉伯国家具有广泛深入影响的穆斯林兄弟会摆脱了在埃及的非法地位,组建起自由与公正党参加政治生活。至今,诸如穆兄会那样持相对温和主张的伊斯兰组织,已在突尼斯、摩洛哥和埃及的选举中取得领先地位,成为中东北非地区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共和制国家出现的社会动荡要比君主制国家激烈、严重。君主制的世袭制度具有合法性,而共和制国家搞世袭制则很难获得认同。同时,君主制国家大多为油气输出国,拥有及时动用国家资源纾解民生矛盾的能力。因此,海湾国家(除巴林外)与约旦、摩洛哥等国,政局动荡时间都较短,恢复秩序也快。
二、外力介入方式和力度不同。动荡国家分为和平示威和暴力冲突两种方式。前者如埃及、突尼斯;后者如巴林、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外力介入的对象主要是后一类国家。
今年出面干预阿拉伯国家的外力,有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地区组织(北约、阿盟、非盟、海合会)和美、法、英等西方大国以及地区国家如土耳其、伊朗等。它们介入的方式最激烈的是采用军事手段,如北约等直接出兵攻打利比亚;面对巴林的什叶派骚乱,沙特和阿联酋也出动千名军人予以平息。另一种方式是由阿盟和海合会出面,使动荡国家总统下台,造成政权重组,比如也门。对叙利亚则采取一面实施制裁,一面派庞大观察团入境监督,以逼迫叙政府执行它与阿盟所签协议。
中东铁腕“强人政治” 日暮途穷
动荡留下“权力真空” 各方逐鹿
问:多国结束“强人政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如何填补?
朱威烈:中东北非乱局持续一年后,大部分国家已基本恢复秩序。如约旦、摩洛哥、也门、巴林等,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和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
但中东北非的共和制国家如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等,原领导人均为军人出身,是国内民族运动阶段的“铁腕人物”。他们在一年的风云变幻中,或逃亡国外,或被捕在审,或被毙身亡。他们留下的“权力真空”,既涉及国内政治的发展动向,也关系到中东北非地缘政治的变化。
就国别影响看,埃及的动向无疑最举足轻重。执政长达30年的总统穆巴拉克在群众和平示威的压力下辞职并在接受审判,总体上国内政局基本保持了稳定,人民议会的选举进展正常。但由于埃及经济发展受挫严重,财政拮据,民生状况难以明显改善,致使群众的焦躁不满情绪上升,成为埃及未来一大不确定因素。
目前,穆兄会正在埃及国内政治生活中崭露头角,势必将成为今后埃及权力结构中的重要角色,对埃及的内外政策产生影响;西方大国则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影响埃及政治重建进程。
目前,突尼斯已经选出新总统,而利比亚也已经成立了由总理领导的过渡政府。与埃及相似的是,突尼斯和利比亚的伊斯兰势力都已不可忽视。突尼斯议会选举中,伊斯兰复兴运动获得40%选票,而利比亚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也宣布将实施伊斯兰教法。
相比突尼斯和埃及的和平示威抗议,也门和叙利亚的动荡则含有突出的暴力色彩。因为它们反对当局的人群中夹有反政府武装和从军队哗变出去反戈相向的军人。目前也门萨利赫总统已签字下野,国内也组建了临时和解政府,但仍局面很脆弱,不排除今后爆发冲突的可能。叙利亚局势更具不确定性,因为它是什叶派掌政,又靠近以色列,还是伊朗在中东的唯一盟国。除伊斯兰温和势力积极影响叙利亚局势外,伊斯兰激进势力、恐怖组织、土耳其、海合会也试图填补权力真空,叙利亚今后局势恐将更加复杂。
战略平衡 中东三组势力发生变化
经济重建 更多国际力量有望参与
问:未来一年,中东北非局势将会如何演变?
朱威烈:2012年中东北非局势的演变将呈以下趋势:
第一,中东北非各种政治力量出现新的变化。长期以来,中东北非地区的战略平衡主要表现为亲美国家与反美国家、逊尼派与什叶派、以及共和制和君主制国家,这三组力量的平衡。
中东北非剧变后,上述三组势力的力量对比均发生变化,加上西方大国的介入,亲美和逊尼派国家力量呈上升趋势,反美和什叶派国家影响力下降,中东和平进程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
第二,海合会与土耳其的作用上升。以沙特为代表的海合会成为影响埃及、叙利亚、也门和巴林等国局势走向的重要地区组织。土耳其近年来寻求“向东看”政策,积极谋求重返中东,在中东国家推广土耳其模式,参与伊朗核问题与巴以问题的解决,今后在中东事务中的发言权将扩大。
第三,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后,将继续维持在中东的主导地位。美国将以中东北非剧变为契机打压反美国家,更加严厉地制裁和遏制伊朗。
伊朗“斗而不破”提升自身影响力
美国“以压促变”动武可能性不大
问:伊朗核问题局势明年可能向什么方向演变?
朱威烈:美国近年来已4次制裁伊朗,而且一次比一次力度大。今年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报告后,奥巴马又推动对伊朗的新一轮制裁。
双方的对抗表现为“秘密战”。奥巴马政府希望复制定点清除本·拉丹的“成功经验”,以暗杀伊朗科学家、袭击伊朗军事和导弹设施、杀害伊朗高级军官、在关键设施放置爆炸物、攻击伊朗网络(如通过“震网”病毒发动攻击)等手段,实施“网络战”和“间谍战”。
伊朗则针锋相对,加强防范,一是命令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加紧备战,防止偷袭,把远程导弹、高爆炸药、炮兵部队和革命卫队部署到关键防御阵地,加强对核设施的安全保障,甚至将部分核设施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地带;二是在海湾地区多次举行军事演习,显示对周边水域的控制力和对美以采取报复性打击的决心;三是加强与叙利亚的安全合作,强化战略同盟。
美伊“秘密战”在短期内不会上升为大规模军事冲突。美国正逢大选年,金融危机的压力依然存在,经济元气尚未恢复,又刚刚完成从伊拉克撤军,缺乏再与伊朗打一大仗的意愿和实力。但是不排除被以色列硬拖入战事的可能。
因此,对奥巴马政府而言,加大对伊朗的制裁与遏制力度,甚至将与伊朗的对抗导入有控制的“网络战”、“间谍战”,既能安抚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家与以色列的情绪,又有利于争取美国国内犹太人的选票,这应是奥巴马的最佳选择。(中东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