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中东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在《东方早报》发表评论文章《社会改革成败决定中国能否延长战略机遇期》(见《东方早报》2013年1月8日第A16版),全文如下:
社会改革成败决定中国能否延长战略机遇期
当前,除少数观点外,国内政界、学界均认为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但同时也认为影响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国内外环境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利用和经营战略机遇期的难度明显增加。对于任何国家而言,战略机遇期本身都是客观条件与主观经营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把握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需要国家决策者拥有高超的战略思维和战略艺术。本文主要结合近来国际环境变化的现实,讨论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运筹战略机遇期应当具备的战略思维。
大战略视野的时空观
“如果从理性的大战略时空观出发,不难发现中国目前仍存在着重要的战略机遇。”
任何国家的发展和崛起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畴内实现的。对于战略机遇期而言,时间概念意味着对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的正确认知和把握,空间概念意味着对国家发展空间的战略运筹。当前,社会舆论中充斥的战略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缺乏大战略视野的时空观,其消极后果是把暂时和局部的压力和挑战理解为战略机遇期的丧失。
如果从理性的大战略时空观出发,不难发现中国目前仍存在着重要的战略机遇。从时间角度看,世界仍处在战后以来和平、发展和合作时代主题不断深化的阶段,中国仍处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阶段;从空间的角度看,世界权力中心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的转移,环太平洋地区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的趋势仍在继续深化。
从暂时的表象上看,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中国周边环境的恶化,无疑构成了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但如果从大时空的角度看,美国战略东移并无改变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之大势的能力,中美之间深度利益交融与责任共担已构成时代主题的题中之义。从空间的角度看,尽管美战略东移使中国的亚太周边空间压力陡升并导致海洋方向的危机丛生,但中东、中亚、非洲、拉美乃至美国尝试放弃的欧洲,都为中国的国际拓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而全球层面的多边议题更为中国拓展国际影响提供了无限的舞台。当前,陷入债务危机的欧洲以及持续动荡的中东,都曾经是美国战略经营的重点,在美国试图抛弃欧洲、抽身中东的战略背景下,中国应加大对欧洲和中东的战略经营。
目前,看似险象环生的中国周边环境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机遇。虽然中国东南方向海上安全环境不断恶化,但在西南、西北、北部、东北等方向,具有重要地缘战略纵深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开发开放等方面巨大的合作机遇,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边疆省区发展进而改变国内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区域合作改善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更有利于通过战略运筹平衡美国战略东移的压力,这也正是近日北京大学王缉思教授提出中国应实行“西进”战略的原因所在。
全面平衡的国家利益观
“当前,中国应把主权和安全利益维护置于维护国家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地位来看待。”
人们多习惯于从主权、安全和发展三个方面认识中国的国家利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在中国的国家战略中显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举国上下对战略机遇期的理解也更多地着眼于谋求有利于发展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而同期内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的主权和安全问题的相对可控也为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是,近年来的主权和安全问题呈现出日趋严峻的势头,尤其是近两三年来南海、东海危机的不断加剧,都使中国面临的主权和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客观而言,长期以来国人对战略机遇期概念存在过于偏重发展利益的简单化理解,近年来国内社会因南海、东海问题以及美国战略东移等问题表现出的思想困顿和心理焦虑,也更多地表现为担心周边环境恶化阻遏中国的发展机遇。在主权、安全等核心利益面临严峻挑战的新时期,围绕战略机遇期的运筹应更加注重树立全面平衡的国家利益观。其重点概括为:
首先,要正确认识主权、安全利益维护与延长战略机遇期的辩证关系。当前,中国应把主权和安全利益维护置于维护国家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地位来看待,主权和安全利益直接关系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等重大战略利益,国家生存利益严重受损和战略空间遭严重挤压,战略机遇期便无从谈起,同时也会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并危及国内稳定和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进而从国内层面破坏战略机遇期。
其次,要有维护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战略意志,并善于通过斗争“变危为机”,有效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当前,中国既要重视美国战略东移以及海洋权益争端对我主权、安全利益的压力,也要看到中美关系“斗而不破”的基本态势并未改变;既要看到东海、南海争端加剧的严峻挑战,同时也要认识到如果中国意志坚决、应对得当,就有可能将危机转化为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历史机遇。以俄罗斯为例,2008年俄发动格鲁吉亚战争对于重塑俄大国地位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最后,要强化涉及我重大主权与安全利益的重要领域的战略规划,当前应重点把制定国家综合海洋战略提上历史日程。从国际方面看,国家海洋战略应以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为根本目标;从国内方面看,国家海洋战略应以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战略意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根本目标。从具体内容上来看,国家海洋战略应包括海洋经济、海洋安全、海洋管理、海洋法律、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等若干战略层次;在空间层次应有太平洋战略、印度洋战略以及黄海、东海、南海等区域海洋战略。
内外兼修的战略统筹观
“中国国内稳定是延长战略机遇期的根本保障,而国内问题的根本是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改革的成败。”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进一步提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水平,其内在依据在于,伴随中国参与和融入国际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的联动和传递效应空前加快。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方面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在观念、体制与机制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并构成了影响利用和延长战略机遇期的消极因素。这里仅就若干重点问题略谈一二。
首先,应强力推进国内的社会改革,社会改革的成败已成为决定中国能否延长战略机遇期,进而最终实现国家崛起的核心议题。中国国内稳定是延长战略机遇期的根本保障,而国内问题的根本是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改革的成败。
其次,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扭转国内管理体制机制对重大外交问题的不适应。例如,在对外援助问题上,目前便存在体制不畅的问题,对外援助归商务部管理的体制不利于外援政治功能的发挥,同时外交部与商务部的协调不畅也会导致效率低下;国家没有一部完整的《外援法》也不利于对外援助的法律规制。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应尽快制定《对外援助法》,并设立相应的专门管理机构,以加强对外援助的统筹。
最后,培养一批内外兼修的干部队伍也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外交部在试行外交干部到地方挂职、抽调地方干部充实外交团队的有益尝试,以增强外交干部统筹两个大局的能力。但是,从总体上而言,尚需从国家层面采取重大举措,培养一批了解国情且兼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内外兼修的干部队伍,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外交与内政两个层面得到真正落实。
“既要看到东海、南海争端加剧的严峻挑战,同时也要认识到如果中国意志坚决、应对得当,就有可能将危机转化为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历史机遇。”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