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6日,中东所名誉所长朱威烈教授就伊朗大选接受《解放日报》采访(见《解放日报》2013年6月16日第4版),全文如下:
改革派赢得大选,伊朗走向何方
6月14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伊朗总统候选人、前首席核谈判代表哈桑·鲁哈尼参加大选投票。伊朗第11届总统选举投票于当地时间14日上午8时开始,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设于德黑兰领袖府内的投票站投下首张选票。(新华社发)
被一些媒体描绘成“保守派内战”的伊朗总统选举,风云突变。昨日,伊朗内政部长纳贾尔宣布,伊朗前首席核谈判代表、温和保守派总统候选人、获得改革派支持的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第11届总统。
纳贾尔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鲁哈尼得票率为50.71%。其主要竞争对手、强硬保守派总统候选人德黑兰市长卡利巴夫和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兼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分别获得16.56%和11.36%的选票。
根据伊朗内政部当天公布的数据,本届总统选举的投票率为72.2%。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名誉所长朱威烈看来,这样的结果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从选举战术来看,保守派阵营四分五裂显然犯了选战大忌。从表面看,在最终参与角逐的6位候选人中,保守派占5人,而改革派势单力孤,仅留鲁哈尼一个人,但5位候选人大大分散了保守派的票仓。与此同时,原本不被外界看好的改革派“合二为一”,先前支持率不高的候选人前副总统阿雷夫退选,而被视作温和保守派的鲁哈尼转投改革派门下,并获得了改革派两位“大佬”——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和哈塔米的公开支持。于是,支持改革派的选票汇集到鲁哈尼一个人身上,在伊朗国内保守势力与改革势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结果可想而知。
此外,改革派赢得大选,也是伊朗国内现状所决定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网站刊文指出,在内贾德总统任内,伊朗国内变得日益穷困,通胀率超过45%,失业率超过20%,石油收益更是直线下降。“伊朗局势已经到了十字路口”,中国前驻伊朗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华黎明认为,在国际制裁越来越严厉、民生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德黑兰精英阶层分裂成两派,一派主张维持当前内政外交政策,即所谓的保守派,另一派认为应该寻求“改革(改善经济民生)”与“开放(结束国际孤立)”,即所谓的改革派。尽管伊朗最高当局通过宪法监护委员会以年龄过大为由,将拉夫桑贾尼排除出候选人之列,但是选民求变与改善民生的诉求是刚性的,原本被看作 “陪太子读书”的改革派能最终取胜,实乃形势使然。
伊核问题变与不变
鲁哈尼当选能否改变伊朗的内政外交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他如何处理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之间的关系。在伊朗国家政体内,最高领袖是国家大政方针的最终拍板人,并直接控制革命卫队、国家警察、情报部门、民兵组织等强力机关,而总统只是一名获得其授权、身处幕前的“首席执行官”而已。如果鲁哈尼不能与最高领袖保持 “合拍”,即便他想改变伊朗国家现状,恐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羽翼渐丰”的内贾德总统后半任期与最高领袖不睦而难有作为,就是前车之鉴。
至于媒体称伊朗大选两大议题 “民生与外交”,这其实是存在逻辑关系的一个问题。德黑兰坚持其核政策,遭美欧严厉经济制裁,石油禁运又使伊朗民生凋敝。
有分析就认为,考虑到作为哈塔米政府时期的首席核谈判代表,鲁哈尼于2003年与英法德三国就暂停铀浓缩活动达成协议,因此伊朗核问题谈判未来会有进展。专家对此持谨慎态度。一方面,鲁哈尼与同为候选人、现任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坚持和平使用核技术上,而在于核谈判的技巧与方式上。贾利利采取强硬姿态,要求西方国家解除制裁;而鲁哈尼采取实用主义立场,认为好斗无益于国家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内贾德两个任期的强力推进,伊朗现在的核技术已非鲁哈尼在任时期的水平,如今提出暂停铀浓缩活动不仅会受到保守派强烈抵制,而且经济损失更是巨大。更何况,正如科威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萨米·法拉杰所说,对伊朗总统来说,在处理核问题上形式大于本质。说白了,停还是不停,还是最高领袖说了算。
当然,这些客观原因并不代表鲁哈尼在核问题上会无所作为,正如他今年4月告诉支持者的那样,若当选将拯救伊朗经济、修复与国际社会关系。因此,相信鲁哈尼会在未来伊核谈判中采取灵活方式,在坚持核政策的大前提下,最大程度对冲美欧制裁对本国的影响。
(记者 洪俊杰)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