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中东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就中阿经贸关系等问题接受《文汇报》采访(见《文汇报》2013年9月20日第4版),全文如下:
中阿深入合作开辟“新丝路”
31个签约合作项目、664.91亿元签约金额;中阿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中阿能源合作联盟正式诞生……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带着丰硕的成果落下帷幕。350普京集团新网站所长刘中民认为,此次博览会是中阿之间互有深入合作需求的一次展示。阿拉伯国家希望借助中国经济的强大动力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中国则希望阿拉伯国家的能源与投资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增进助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开始携手铺就新丝绸之路。
在经济领域,阿拉伯地区22个国家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希望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能给他们借鉴。更有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近年饱受战乱与动荡之苦,亟需重建。刘中民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及“走出去”战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国家不仅希望从中国得到“粮食”,得到技术支持,更希望学习中国发展致富、走上强盛的成功经验。近年来,中国企业不断进驻阿拉伯地区的工程承包领域,在石油化工、电力、通信工程和供水工程等行业与阿拉伯联系度和依存度进一步增强。
而对于那些富甲一方的海湾国家来说,中国是他们能源出口多元化的通道之一。2009年后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沙特最大的原油出口国。沙特等国的石油出口不再仅限于西方发达国家,“向东看”、向中国看、向新兴经济体看,也是出于这些海湾国家的战略考量。另外,刘中民表示,海湾地区虽然号称世界的“加油站”,但目前世界能源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东地中海地区发现了大量天然气资源;俄罗斯境内和中亚地区也相继发现多处能源重地;可替代能源的研究更是日新月异。这些变化也给海湾石油输出国带来一定的“压力”,以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些石油国家能源的依赖减少,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国际生存环境。而对于中国来说,海湾国家的能源和资金又实为中国经济升级的“燃料”助力,体现出中国与阿拉伯的经济互补优势。
中国,是吸引这些持有大量“石油美元”的阿拉伯商人们投资的热地。在本次中阿博览会上,与阿拉伯金融资本投资相适应的金融平台和投资机制——中阿产业投资基金应运而生,为引进阿拉伯国家金融资本提供了更有效的平台。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石油美元”丰厚,摩根士丹利称其拥有的主权财富基金高达2.5万亿美元。刘中民认为,在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上,他们或许会投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更深层次的经贸往来也即将翻开新的一页。
与此同时,在政治领域中,中国与阿拉伯地区同样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都曾经遭受过西方列强舰炮的蹂躏,互有历史认同感。在全球事务中,中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关照彼此核心利益。中国重返联合国,就曾得到阿拉伯世界的广泛支持。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返国,也得到了约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而在巴以问题上,中国一贯坚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巴以两国和平共处。今年,巴勒斯坦总统与以色列总理就曾先后访问中国,足以说明中国在解决地区局势问题中,起到了适当平衡的关键作用。
“中国已经越来越得到阿拉伯地区的认可。”刘中民认为,未来中阿关系的多边发展,更需要双方释放出努力增信释疑的积极姿态。
(记者 童薇菁)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