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8日,350普京集团新网站潜旭明博士在《中国经济导报》发表评论文章《中东地区国际油市核心地位将延续百年》(见《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2月8日第B03版),全文如下:
中东地区国际油市核心地位将延续百年
中东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世界石油阀门之一。中东油层埋藏浅,石油开采成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出产石油油质好,多为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轻质油。仅波斯湾沿岸的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伊朗五国,就集中了全球约28.6%的石油产量,以及近71.9%的世界探明石油储量。2012年,在中东的各主要产油国中,沙特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剩余探明储量的21%,伊朗占10.9%,伊拉克占9.1%,阿联酋占7.8%,科威特占8.1%。海湾地区石油的蕴藏量要比世界各地平均水平高出40年以上。虽然近年来在中亚里海地区和非洲等地发现了一些较高的油气储量地,但在今后的一个世纪中,中东地区仍将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核心,在未来甚至会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与中东石油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经济与中东石油之间呈现一种互动的函变关系。油价上涨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中国经济的发展持续陷入低谷也会减少其石油需求量,进而通过供求关系影响油价。中国经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也是一种非对称的依赖,中国经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大于后者对前者的依赖度,从而使中国经济显得极为脆弱。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关系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
中东地区仍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在1980~1990年10年间,中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大于消费总量。从1990年开始,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接近能源生产总量,能源进口大幅上升。在此前后,中国逐渐从阿拉伯国家大量进口石油及相关产品。主要由阿拉伯产油国构成的中东地区始终是我国石油进口的最大来源地,1996~2009年中东原油占我国进口总量的份额一直保持在45%~50%之间。在中国原油进口的地区结构中,中东、非洲、独联体为三大主要来源地,分别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47.8%、30.1%和10.5%。从国家来看,阿拉伯产油国始终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2009年我国进口原油超过100万吨以上的阿拉伯国家就有沙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也门、苏丹、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等9个国家,其中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占6个;1999~2009年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对华原油供应由1336万吨上升到9486万吨,在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份额也由36.5%上升到46.5%,其中来自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就占36.5%。2011年,中国从中东进口原油约1.3亿吨,占当年进口原油总量的50%以上。2013年,中国从中东进口原油达1.4654亿吨,增长了8.6%,占到了石油总进口量的52%。
2013年,位居前10的中国原油进口国依次为:沙特阿拉伯、安哥拉、阿曼、俄罗斯、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中东国家就占了8个。
中东地区局势错综复杂,反复多变,长期动荡不安,过分依赖中东石油存在极大风险。但在当前条件下,还没有其他地区可以取代中东成为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地。中国与沙特等国的能源合作已发展到通过相互投资保障长期供求关系的较高层次,中国与伊朗的能源合作也排除干扰稳步推进,而中国与伊拉克关于开发阿达朴油田的合作已经重启。
中国与中东的关系,可能成为影响世界能源问题前景的决定因素
首先,中东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威胁中国能源安全,乃至整体经济安全。近年来,中东国家政局动荡、冲突频发。地区各类双边、多边冲突和国内骚乱导致能源供应中断或价格剧烈波动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一旦中东能源供应出现问题,中国将最先受到影响。安全形势的恶化还会直接威胁中国获取中东石油的漫长海上供应线。如近来索马里海盗的猖獗,就直接威胁通过亚丁湾和曼德海峡的中国油轮。如果伊朗与西方发生冲突,中国进口大多数中东石油的必经之路霍尔木兹海峡可能被切断。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中国的能源安全、乃至整体经济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受到西方国家的攻击和指责。一方面,要看到这是西方运用“中国责任论”来牵制中国,以他们的标准来评价中国与中东经贸合作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许多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国际社会在人权、劳工、环保、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和规范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迅速拓展的中国公民、企业、法人在中东的经济贸易活动还没有适应这些新情况、跟上这些新发展,由此引起了诸多纷争。从长远看,这对中国与中东的经贸合作稳步发展也形成重大挑战。
第三,中国在中东面临的竞争加剧。随着中东油气资源对国际能源安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将面临与美、欧、日等西方大国及其他能源消费国的激烈竞争。有学者认为,中国与中东的关系可能取代美国与中东的关系,成为影响世界能源问题前景的决定因素。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也认为,中东能源问题可能成为影响中国中东政策的决定因素;如果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美国和中国在中东能源问题上的激烈竞争就可能导致冲突。
中国应加大对中东地区的关注和引导力度
在页岩气革命这个大形势下,美国对中东石油的需求相应减少,对中东能源的关注度将会降低。美国对中国与中东国家数额巨大石油贸易的负面态度减少,因为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中国石油需求的增加弥补了美国石油需求减少的缺口,维持国际石油价格的稳定,从而使美国能源企业从中获益。这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与中东国家有更多的能源合作机会。
从短期来看,中东国家更加欢迎中国石油企业对中东的投资,并加大中东能源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开拓。中国可以加大与中东、中亚、俄罗斯,甚至北美四大能源供应板块的合作。从长期来看,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中国应加大对中东地区的关注和引导力度,从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战略、各层次人员交流入手,展现中国积极的国家形象,增加与中东产油国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的能源资源,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通过对中国和中东能源关系的分析,对照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笔者形成了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合作的几点思考——
一是强化中东地区在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制定中国的中东外交政策,积极开展能源外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东在中国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东在政治上是中国的战略依托,经济上是中国的重要能源供应地,是中国商品走出去的重要市场,安全上是中国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
二是推动中阿经贸关系的发展,建立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通过提高相互依存度、增进互信,培育更加友好的国家间关系。中国应当推动对这些石油出口国非石油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提供投资激励、鼓励石油出口国放开投资管理,允许更多的外国投资。设立由国家主导、企业运作的“中东国家发展基金”,帮助中国企业参与中东交通、能源、矿产等产业的建设和开发。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市场换资源”、“基础设施换资源”等政策。
三是加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能源政策统筹能力,成立专门负责海外石油利益的跨部门协调机构,制定长远的海外能源投资发展战略。
四是整合国家资源,加强在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制定综合应对能源供应风险的有效策略。
五是加强与中东国家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夯实双边关系的民意基础。利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人文领域交流计划,增加中阿民间互访,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六是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政府支持国内有条件的石油企业尽快“走出去”,参与国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生产和供给基地。加大对非洲、拉美、中亚、东南亚等区域的能源合作力度。中亚是中国理想的石油供应源,“中亚化能源战略”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能源纽带可以加深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互信,保证国家的完整和西部边境的安全。
七是兼顾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东的能源安全和战略利益。中国在积极发展与资源丰富的中东产油国的双边关系的同时,必须兼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平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东石油问题上开展能源安全合作,愿意扮演“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角色地位,在不损害自己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与美国和欧洲协调政策和立场,共同努力和协调政策,解决伊朗和苏丹问题,尽可能把中美间的矛盾与冲突减少到可控制的范畴之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