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问题研究简报》第280期—中东北非地区的中国私营安保公司:以伊拉克和(南)苏丹为例
发布时间: 2023-09-11 浏览次数: 10

中东北非地区的中国私营安保公司:以伊拉克和(南)苏丹为例

 

原文信息

【标题】Chinese PSCs in MENA: The Cases of Iraq and (South) Sudan

【作者】Sergey Sukhankin

【日期】August 28, 2023

【机构】詹姆斯敦基金会(The Jamestown Foundation

【链接】https://jamestown.org/program/chinese-pscs-in-mena-the-cases-of-iraq-and-south-sudan/

 

编译信息

【译者】编辑部

【期数】第280

【日期】2023911

 

中国对中东北非地区(MENA)的关注点正在稳步增长。除了传统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中国对获得该地区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的新能源感兴趣,特别是地区国家还能提供物流与运输相关的便利。最重要的是,中方有兴趣在新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与当地参与者发展伙伴关系。

中国对中东北非地区经济和商业工具非常重视,但由于暴力和政治不稳定的程度令人担忧,在该地区发展贸易和过境关系仍然具有挑战性,也许苏丹最近的不稳定(2023年)就是对这一论点的明证。总体而言,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在伊拉克和(南)苏丹使用私营安保公司(PSCs)的视角,讨论中国与其在中东北非地区主要合作伙伴之间的主要合作形式。

中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的战略利益

(一)中东北非地区的战略重要性

中东北非地区包括1927个国家(基于各种解释),其战略重要性取决于几个主要支柱:

碳氢化合物。根据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数据,中东北非地区拥有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石油储量和五分之二的天然气储量。此外,该地区特别是卡塔尔正在成为液化天然气(LNG)的主要供应商。

关键运输和过境节点。海上方面包括,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等。在陆路路线方面,所谓的“中间走廊”和青金石过境走廊等是区域贸易的重点。苏麦德管道(苏伊士地中海管道)等陆上战略管道确保了地中海地区碳氢化合物的不间断供应。

绿色及可再生能源。这一领域正迅速成为包括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在内主要国家的关键优先事项之一。研究显示,到2050年在扩大绿色能源消费和生产的中东北非地区国家中,出口潜力最大的是埃及、阿尔及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紧随其后的是伊朗、摩洛哥、阿曼、卡塔尔、突尼斯、土耳其和阿联酋。

(二)中国介入中东北非地区的商业、贸易与安全事务

由于地理位置、相对松散的早先接触以及诸多差异(主要是社会、文化和语言)存在,多年来,中东北非地区一直处于中国主要利益区域之外。虽然北京于1956年首次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但直到1992年才与该地区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国目前在中东北非地区的介入可以有条件地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政治参与。多年来,中国与地区国家建立了三种类型的政治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创新的全面伙伴关系(以色列)。2019年在北京举行的中东安全论坛上,中国提出了坚持“发展”而不是“分裂和对抗”的中东“新理念”,概述了四个“共识要点”

经济合作。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东北非地区作为碳氢化合物的主要供应地对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中国成为该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国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计划中,这种伙伴关系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中东北非地区成为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组成部分以及“一带一路”的战略节点。

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项目和能源商业交易外,中东北非地区正在迅速成为中国技术推广(互联网、软件和网络安全)的中心,也是数字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世界领先大国之一,中国正在积极发展与中东北非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似乎已成为北京在这方面的核心区域合作伙伴。中国还成功地将与该地区伊斯兰国家的伙伴关系同与以色列的合作结合起来。另外,中国企业还积极推动与中东北非国家的研发合作。

最后,在经济参与方面,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进与其他21个区域行为体建立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这将在北京的经济合作和(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区域事务之间建立战略结合点。

安全合作。中国对中东的军事出口始于1970年代中期,在1980年代达到顶峰,随后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下降。目前,中国与中东北非国家之间军事和国防合作的数量和程度远远低于美国、欧盟甚至俄罗斯。然而,由于许多中东北非国家优先考虑升级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和外部发展,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改变。

在发展与中东北非国家的防务和安全关系时,中国最有可能依靠两个主要工具。首先,武器装备和供应是该类区域伙伴关系的中心支柱。其次,中国正在重新努力在该地区(吉布提之外)建立海军和军事基地,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这似乎是一个不太可行的选择。

作为加强安全合作的另一种方式,中方也可以视情在中东北非地区更多地使用私营安保服务,具体规制一方面要考察地区国家的内部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审视中国通过使用安保公司和类似实体扩大其在该地区准军事存在的利益。下文讨论的伊拉克和(南)苏丹两个案例研究为中国私营保安公司在该地区开展的活动和履行职能的性质提供了一些背景知识。

中东北非地区的中国私营安保公司(PSCs

(一)一般模式

尽管大多数活跃的区域冲突和安全危机似乎有所缓解,但中东北非地区仍然面临广泛的政治和安全风险。根据脆弱国家指数,也门、索马里、叙利亚、阿富汗和伊拉克仍然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国家。而根据最新的全球恐怖主义指数,中东北非地区尽管有了显著改善,但仍然是世界上最不和平的地区之一。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和企业)在考虑中国公民在中东北非地区国家面临的潜在危险时,需要认真审视这一趋势。一些研究声称,截至2019年,多达55万中国公民居住在中东北非地区。为这些中国公民提供充分安全保障的职能可以部分由中国私营保安公司承担。

正如《劳特利奇中国与中东关系手册》(2021)指出的那样,早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当东道国甚至无法保证最基本的安全时,中国能源部门的国有企业就开始雇佣知名的跨国私营安保公司,比如雇佣Control Risk(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安保公司)保护中国在伊拉克的油田。自2015年以来,中国私人安保市场开始与中国国有企业签约的国际安保公司合作,走出国门。从那时起,与外国安保公司的合作一直在发展,中国同行的份额和责任也在增加。现在,最活跃的中国PSCs能够通过将其武装安全需求外包给当地民兵和安保公司,而无需支付跨国公司要求的高额保费,在国外进行机动运作。手册作者还指出,“中国市场趋势将见证中国私营企业、中国国有企业和国际特殊保险提供商之间日益增长的互动,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一带一路’倡议为在海外经营的中国公司和个人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特殊保险需求;第二,中国政府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部署必要的资源到达中东北非的所有地区。尽管如此,中国PSCs执行回收任务的能力尚未得到证实,最重要的是,它没有被中国法律编纂。”

另一项研究指出,作为在中东北非地区活动的一部分,中国投资者并不仅仅依赖西方安保公司和当地安全部队。相反,中国派遣了自己的安保公司来保护中国侨民和中国投资的基础设施。例如,该研究提到了“雪豹”突击队,它隶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天骄特卫(GSA),由退役老兵组建,是中国成立较早的要员保护服务机构之一;以及华信中安,它们都是参与中东北非私人安保市场的中国公司。

(二)伊拉克案例

2005年,8名中国公民在伊拉克被绑架引起了中国领导层的广泛反应,其中包括中国国家主席和总理,他们直接命令外交部和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采取有效措施营救人质。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国当局的严重关切,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在该国工作的中国公民的脆弱性。

2014年,中国国际保镖协会副会长张东方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伊拉克的中国公民——当时有1万至1.5万名主要为中石油和中石化工作的中国公民居住在伊拉克——受到了三层机制的保护:“最广泛的保护是由伊拉克安全部队提供的;第二是由北方石油公司直接控制的警察,他们守卫着中国工人的营地和工作场所,而中国安全部队提供最内部的保护。”

20146月下旬发生了萨迈拉事件,中国伟之杰安保公司(VSS Security Group)帮助成功疏散了1000多名逃离伊拉克政府与ISIS对峙的中国工人。中国官方没有提供有关此次行动的任何细节,包括VSS的参与程度和具体任务。然而,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东事务研究员殷罡指出:“如果没有多边协调,如此大规模的撤离是不可能成功的。保密也是疏散策略的常规组成部分。”

萨迈拉事件突显了中国PSCs在伊拉克领土上的存在。虽然关于VSS及其在公共领域的活动的信息不多,但通过对各种来源的分析可以部分了解该公司的结构及其活动的性质。这家PSC将自己定位为“不同于传统(中国)安全服务公司的新型安全组织”。综合该集团网站信息,它的独特性是基于以下品质的结合:高端服务,包括VIP保护;风险管理;安全咨询;反恐训练;中资企业项目管理;高风险环境的安全解决方案。

该公司的描述中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但没有得到其他来源的证实:即该公司“正在培训数十万中资企业的海外员工”。网站还声称该公司有两方面主要业务:首先,是国内全面安全服务,据报道包括与信息技术和安全咨询公司等业务分支机构,也包括杭州市、云南省以及北京房山区等地区分支机构,第二,是海外全面保安服务,其在中东、东非、南亚、香港和南美等地区设有分公司。显然,海外分支机构的重点主要是反恐培训和咨询,包括安全风险评估和数据分析。但信息中未提到公司在这些领域执行的任何实际任务。

根据VSS的开源信息,未来中方可能会继续使用这些实体。然而,鉴于它们能执行的任务相当有限,其工作可能只涉及提供完成基本任务,如对在该地区工作的中国公民的人身保护和对正常运作基础设施的监督。尽管如此,这些实体很可能会与当地安全提供商密切合作。

(二)苏丹和南苏丹案例

中国安全供应商首次出现在该地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虽然中国对当地的石油资源有战略上的兴趣,但中国方面越来越关注该地区紧张的安全局势。在2008年的一起事件中,中石油雇用的9名中国工人在南科尔多凡州被绑架,4人最终被杀害。在2012年的另一起事件中,包括29名中国工人在内的70名外国公民被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北方叛军绑架。由于主要为石油公司工作的人员面临不稳定和多重安全风险,2012年至2021年间,在苏丹和南苏丹工作的中国公民数量大幅减少。

这种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23415日,苏丹爆发内部武装冲突并蔓延到喀土穆和达尔富尔地区。日益恶化的安全气氛导致中国当局派遣军舰疏散了1300名被困在该国的中国公民。这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三次派遣船只前往国外协助公民撤离。

关于在苏丹和南苏丹行动的中国PSCs(其任务和职能以及参与救援任务)的现有数据不一致,经常缺乏明确和具体的细节。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报告称,在该地区工作的中国最大的石油开采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使用PSCs来保护”。但该报告认为,根据开源数据,没有证据表明在第一次中国公民绑架事件发生时,苏丹有任何中国私人安保人员,直到2012年监测到有几个中国PSCs。后来,在20167月所谓的朱巴战役(敌对派别之间的一系列冲突)期间,中国PSCs才被证实在南苏丹存在。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项调查揭示了有关该地区中国PSCs的两个有趣细节。首先,这些实体虽然主要专注于安全咨询,但偶尔可能会参与到他们毫无准备的战斗场景。其次,朱巴事件揭露了一个参与从敌对行动现场撤离中国公民的中国PSC名字:北京德威保安服务有限公司(DeWe)。

DeWe并不是唯一被发现在苏丹和南苏丹工作的安全供应商。据报道,上述VSS安全集团帮助苏丹军方在南科尔多凡省营救了29名被绑架的中国石油工人。根据现有信息,VSS在南苏丹的主要客户是中石油。

MERICS的报告还认为,“随着北京鼓励中国国有企业聘用中国PSCs,可以预期中国PSCs将利用中国日益参与该地区的势头,逐步增加其市场份额。当然,这一预期无法得到保障,因为这些国家的政治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或者还有像非中国石油公司可能会决定再次投资该地区等其他因素。但依照目前趋势,我们可以期待看到中国PSCs在苏丹和南苏丹的业务不断增长。”事实上,在包括2023年中国公民撤离的很长一段过渡时期内,中国PSCs在该地区的活动并没有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结构性弱点,以及中国当局缺乏对其组织、结构和准备水平进行重大改革的政治意愿。

结论

与中国PSCs在中东北非地区活动有关的开源信息很少且无定论,主要是因为这些实体能够执行的任务范围极其有限。除了几起事件证实了中国PSCs在伊拉克和(南)苏丹的存在和活动外,没有其他值得注意的事件报道。尽管信息空间有限,但这些零碎信息可以让我们对这一议题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

首先,本文描述的具体案例证实了中国PSCs在中东北非地区的存在。目前,这种存在似乎相当有限,在中国向整个地区投射影响力方面并没有发挥核心作用。显然,经济和商业关系优先于国防/安全和准军事行动。鉴于最具影响力的地区事务参与者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未来八到十年内,中国PSCs是否会大幅增加参与度是相当令人怀疑的。

其次,本文讨论的两个案例研究表明,在中东北非地区运营的中国PSCs尚未准备好执行与确保遇险中国公民安全相关的复杂任务。因为目前可能还没有做好执行复杂和危险任务的准备,中国方面虽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又不愿意对PSC行业进行彻底改革,所以在严重危机之际,宁愿选择依靠官方的、国家支持的团体为中国公民提供安全保障,也不愿将这一责任委托给PSC

(本简报仅提供参考译文,以作交流之用,文中陈述和观点不代表编译者和编译机构的立场。如需引用,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