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立即将满10周年。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主任赫尼姆·塔哈·西博黎近日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阿合作论坛作为一个重要合作机制,将带领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在瞬息万变的全球浪潮中立于不败,赢得未来。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80年,当时涉外餐厅和涉外酒店极少,路上多为自行车,汽车很少,人们在晚上10时就都关灯睡觉了。”对比30多年前的情景,3个月前到北京赴任的西博黎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震惊。他认为,中阿合作论坛机制的诞生恰逢其时,是连接中国和阿拉伯两个文明、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纽带。
“中阿合作论坛不同于一般性的双边合作,而是一个点对面的合作机制。在此框架下,每一个阿拉伯国家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与中国在不同领域展开交流,互通有无。”西博黎提到,阿拉伯国家联盟也与欧洲、非洲等建有对话机制,但中阿合作论坛的内容最为广泛,除了对话,还包括技术服务、交流合作等多方面内容。最近10年来,中阿合作在论坛机制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是稳健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重视发展与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中国领导人去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惠及阿拉伯人民。阿拉伯国家地理位置重要,中国是东方崛起的一极,双方合作是战略性的。阿拉伯国家希望进一步提升与中国的关系。”西博黎表示。
西博黎说,阿拉伯人与中国人合作,源于对中国人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品质的钦佩,以及对中国作为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坚持公正、维护正义立场的赞赏。他指出,不论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还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巴勒斯坦问题,以及最近在中东地区发生的政治动荡,中国都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他认可中国坚持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主张,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促成地区问题的解决。
西博黎认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民间交流方面大有可为,双方私营企业、金融等行业合作提升空间较大,阿拉伯国家需要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帮助,并期待有更多中国学生到阿拉伯国家留学,为双方的人文交流和未来关系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埃及政治学者伊斯梅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阿合作论坛为双方在多领域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论坛除下设部长级会议、高官会议等官方主要参与的合作机制外,还有企业家大会、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能源合作大会、新闻合作论坛等形式的民间活动,双方还互相举办文化节。这种以政治和经济合作为主的多层次联系交流机制,增进了相互间的信任,有力推动了中阿关系的发展。
伊斯梅尔曾在中国生活过10多年,还曾作为外国专家受邀到很多中国省份参观,现在每年至少有一两次机会赴中国考察。他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后,每次到中国都会有新的感触,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学习阿拉伯语和了解阿拉伯文化的中国青年越来越多,人们尊重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埃及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小到打火机,大到汽车,各式各样的“中国制造”随处可见,许多埃及青年人以学习中国文化、会说汉语为时尚。
阿拉伯作家协会委员、巴勒斯坦人阿里认为,中阿合作论坛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机制,双方可以通过这一机制获得经济利益,促进各自发展与繁荣。中阿合作论坛也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全球政治中协调立场、应对挑战的平台。他指出,在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下,大国互动愈加频繁,中东问题对大国关系的影响,进一步增添了中阿关系的战略意义。
(记者:焦翔、韩晓明、刘睿)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