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即使握手言‘核’,仍当谨慎乐观”,《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 2015-01-18 浏览次数: 182

2015118日,350普京集团新网站刘中民教授在《解放日报》就新一轮伊核谈判发表评论文章《即使握手言“核”,仍当谨慎乐观》(见《解放日报》2015118日第4),全文如下:

即使握手言“核”,仍当谨慎乐观

20131124日伊核谈判达成阶段性协议后,伊核谈判在2014年继续推进,但达成最终协议的时间两次被推迟,原定于20147月达成最终协议未果后,达成最终协议的时间被推迟至201411月;201411月最终协议仍未达成,并再次推迟至20157月。今日,伊核问题谈判将再次开启,国际社会也对谈判能够达成最终协议充满了期待。

伊核谈判的最终协议能否达成固然难以预料,但可以预料的是,即使此次谈判能够达成最终协议或阶段性协议,伊核问题都不会因此一劳永逸地得到全面解决。同时也可以肯定,在一定时期内,伊核谈判仍将沿谈判的政治轨道发展。国际社会对此有理由保持谨慎乐观。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排除此次谈判能够达成阶段性协议或最终协议的可能。因为自20137月谈判重启以来,有利于谈判的政治环境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了新的有利因素。美伊双方改善关系的动力依然存在,奥巴马政府把伊核协议打造成其外交遗产的愿望更加迫切,伊朗方面摆脱因长期制裁造成的经济困境的诉求更加强烈。美国近期缓和与其宿敌古巴的关系,也释放出奥巴马政府执政末期和解外交的积极信号。而“伊斯兰国”的严峻挑战,伊朗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的重要作用,也使美国不希望伊核谈判走向破裂。

2014年伊核谈判的态势来看,尽管各方仍存在较大分歧,但各方都保持了足够的耐心,谈判未因达不成协议而破裂。在2014年持续进行的谈判中,各方的分歧尤其是美伊之间的分歧在逐渐缩小,在一些技术细节上已接近达成共识。这些都是有利于谈判继续推进,并有可能达成阶段性协议或最终协议的有利条件。

但是,即使最终协议能够达成,期待伊核问题就此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都是不现实的。即使伊核谈判能够围绕伊朗离心机数量、库存浓缩铀丰度,以及解除制裁的程度和时效等分歧严重的问题达成共识,并形成某种协议,但西方也无法消除伊朗接近“核门槛”的研发能力,西方尤其是美国也就无法在短期内抛弃对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不信任,而这一切的根源仍在于目前美伊关系的有限缓和,尚无法融化双方三十余年对抗的坚冰。

从伊朗的外交传统和外交艺术来看,其已经与西方在制裁和谈判之间摸爬滚打了十余年,肯定会保持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并充分利用可延期至今年7月的这段时间,以求利益最大化,而国际社会也不愿看到谈判破裂。

当然,更无法忽视鲁哈尼和奥巴马各自面临的国内保守势力掣肘,也无法忽视伊朗地区敌手,亦即美国盟友沙特、以色列等国家的“搅局”。即使此次伊核谈判能够达成某种协议,但把协议落到实处也需要美伊国内予以足够的配合。一旦双方对彼此的妥协和让步不满,共和党控制的美国国会,宗教领袖哈梅内伊领导的教法学家委员会,都有可能把谈判桌上达成的协议扔进废纸篓。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即便达成的协议得到落实,但美伊脆弱关系中出现的任何大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导致伊核谈判的成果化为泡影。而向来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中东地区环境也可能对伊核协议的落实带来麻烦。

因此,不管此次伊核谈判能否达成协议,国际社会对其都只能谨慎乐观;对于刚刚融化冰山一角的美伊关系,更无理由抱不切现实的期待。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