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碎片化的西方vs.碎片化的中东”,《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 2013-09-13 浏览次数: 167

2013913日,中东所所长刘中民教授在《东方早报》发表评论文章《碎片化的西方vs.碎片化的中东》(见《东方早报》2013913A20),全文如下:

碎片化的西方vs.碎片化的中东

自美国因化武风波发出军事打击叙利亚的威胁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在充满跌宕起伏的紧张气氛同时,也充满了极具戏剧化的讽刺意味,但却深刻反映了世界权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深刻变迁。

在叙利亚触动奥巴马画定的化武“红线”后,长期充当世界霸主和西方盟主的历史惯性,令以反战而著称并荣膺诺贝尔和平奖的奥巴马也无法再继续保持低调,迅即发出了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的强硬信号。但是,尽管奥巴马深知干预叙利亚的严重后果,并一再宣示军事打击的有限性和惩戒性,但他绝对没有料到美国振臂一呼,却在西方阵营内响应者寥寥的尴尬局面,而这也恰恰是西方整体性衰落,以及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和西方盟主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的真实反映。

近来,美国不仅在对外干预问题上第一次失去特殊盟友英国的支持,更在北约内部因遭致十几个国家的反对而难以在叙利亚复制“科索沃模式”,奥朗德的法国成为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孤独的同盟,但其背后借美国霸权衰微加强自身大国地位的图谋,奥巴马和奥朗德自己肯定也是心知肚明。美国尤其是奥巴马总统,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感受到世态炎凉的苦楚,因此奥巴马只好无奈地把动武决定推向他一向讨厌的国会,以便赢得调整的时间和更足够的国内合法性。

在西方世界乃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自世界霸权在大英帝国和美国之间完成禅让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从未遭遇过如此难以服众的尴尬。无论是二战时的盟国领袖、冷战时期西方阵营的绝对核心,及至冷战后的超级霸主,美国的霸主与盟主地位可谓实至名归。但是,美国也正是走上权力顶峰后,对中东相继发动的数次战争,逐步耗尽了这一超级帝国的实力和道义资源。

冷战结束以来,从海湾战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仁义之师”,到单边发动伊拉克战争的“霸气十足”,直至叙利亚问题上的“失道寡助”,这一过程不仅折射了美国权力和道义双重衰落的历史轨迹,同时也让美国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名誉扫地,当然更重要的是,数次战争也逐步撕裂了美国和西方盟友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美国的衰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所谓大国冲突这一“大国政治悲剧”的产物。

中东在地缘政治上本身就具有碎片化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首先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历史遗产。在近代奥斯曼帝国遭西方肢解后,欧洲列强违背人文地理和族群关系划定的所谓民族国家疆界,导致了中东民族国家建构的异常复杂。其次,中东的碎片化也是地区内复杂宗教、教派、民族、部族矛盾的产物,基于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矛盾,阿拉伯民族、犹太民族、突厥民族和波斯民族四大民族龃龉不断,伊斯兰教内部教派斗争贯穿历史始终,多数国家内部的族群与教派矛盾也比比皆是。

战后以来,由22个国家组成、内部严重分裂的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伊朗、土耳其一起构成了中东地缘政治的斑驳图景,四大力量矛盾交错,异常复杂,丛生不断的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皆与殖民主义的历史遗产和中东地区复杂的内部矛盾相关。

但是,今天的叙利亚恰恰处在这四大力量的交汇处,以色列需要叙以边界和戈兰高地问题继续维持“冷和平”,以及整个阿以关系的可控;土耳其希望渔利“阿拉伯之春”尤其是推翻巴沙尔政权,重温奥斯曼帝国迷梦;伊朗力保巴沙尔政权的目的在于维系抗衡西方的最后防线,同时确保“什叶派新月地带”的存续;沙特、卡塔尔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则希望通过颠覆巴沙尔政权,实现削弱什叶派和伊朗的双重目标。当然,夹在其中的还有巴勒斯坦问题、黎巴嫩问题、库尔德人问题、伊拉克问题和“基地”组织问题。

因此,叙利亚不啻为碎片化中东的神经中枢,奥巴马之所以迟迟难下决心来捅叙利亚这个“马蜂窝”,不仅受制于目前美国难以整合日益碎片化的西方,同样对叙利亚所联接的碎片化的中东充满忌惮。

选择放弃军事干预叙利亚,对奥巴马来说很无奈,对美国来说也很没面子。但是,在同时面对碎片化的西方和中东的现实困境下,放弃军事干涉无疑应是美国最理性的选择。但最大的困难在于美国的霸权尽管已经衰微,但霸权的惯性仍使美国难以放弃霸权的思维方式,奥巴马尚没有能力踩住霸权战车的刹车。

来源:东方早报